《關于推進能源裝備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》解讀︱以“四三”工程錨定油氣裝
以“四三”工程錨定油氣裝備自立自強
踐行《關于推進能源裝備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》
在全球能源轉型加速與國際產業競爭加劇的雙重背景下,國家能源局、工業和信息化部、國務院國資委、市場監管總局等四部門聯合印發了《關于推進能源裝備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》(以下簡稱《指導意見》),以“補短板、拉長板、鍛新板” 為基本路徑,明確了能源裝備 “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” 發展方向,并賦能了創新生態。中國石油立足油氣新能源裝備產業實際,以“三大補強、三大轉型、三大改革、三大提升” 的 “四三” 工程為實踐抓手,將《指導意見》轉化為具體行動,為 2030 年實現 “能源關鍵裝備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” 目標筑牢根基。
一、“三大補強”:筑牢科技自立自強根基,破解創新瓶頸
《指導意見》強調“科技創新為根本動力”,明確要強化企業主體地位、完善成果轉化機制。“三大補強” 精準對接政策要求,構建從研發到應用的全鏈條創新體系。
(一)研發組織補強:激活協同創新生態
緊扣《指導意見》“構建企業為主體、產學研協同的創新體系” 要求,中國石油打造 “全國重點實驗室+國家產業技術工程化中心+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” 遞次銜接的創新平臺體系。依托新型舉國體制優勢,將國家級研發平臺建設等創新投入在經營業績考核中視同利潤加回,充分釋放國企創新活力。同時打破資源壁壘,聯合高校、科研院所組建創新聯合體,聚焦油氣新能源裝備核心難題開展協同攻關,形成 “企業出題、產學研答題、市場閱卷” 的良性機制。
(二)技術裝備補強:打造高端拳頭產品
響應《指導意見》“推動油氣裝備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” 部署,錨定 “兩深一非一老” 油氣開發及新能源裝備需求,開展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。升級首臺套裝備、首批次材料、首版次軟件(以下簡稱 “三首”)認定推廣政策,完善購置補貼、保險補償、考核獎勵等配套措施,積極參與能源領域首臺(套)裝備申報與示范應用,推動高端裝備從“實驗室” 走向 “工程化”,最終“產業化”,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拳頭產品。
(三)成果轉化補強:打通產業化“最后一公里”
落實《指導意見》“加強試驗驗證和中試平臺建設” 要求,推進工信部《超(特)深層油氣鉆探全尺寸模擬首臺(套)重大技術裝備應用驗證平臺建設》,并向行業開放共享,加速科技成果工程化轉化。建立 “研發-試驗-應用-迭代” 閉環機制,將油氣田現場需求直接導入裝備研發流程,實現 “研發跟著需求走、成果圍著應用轉”,解決傳統創新中 “產學研用脫節” 的痛點。
二、“三大轉型”:錨定產業升級方向,契合高質量發展要求
《指導意見》提出“推動能源裝備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產業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發展”,“三大轉型” 精準對標這一目標,推動產業鏈向中高端躍升。
(一)高端化轉型:布局“深地深海+新能源”核心領域
緊扣《指導意見》對能源勘探開發、轉化、存儲、輸送裝備的攻關部署,在油氣領域聚焦深地萬米、深水千米、非常規油氣及老油田開發,研發深地深水全波場地震勘探、隨鉆高精度測井、全尺寸套管鉆井與萬米深地智能鉆井、千米深水防噴器和隔水管、萬馬力特高壓智能壓裂、耐特高溫特高壓旋轉導向及動力螺桿、超高揚程舉升以及深海鋼懸鏈立管等關鍵裝備;在新能源領域發力鈣鈦礦疊層及異質結、地熱高效利用,突破抗氫脆管道材料、富氫燃料發動機等關鍵技術,研制井下大功率電加熱器裝備,同步布局長時儲能裝備,參與釩基、鐵基液流電池等技術攻關,構建“油氣裝備強基、新能源裝備突破” 的高端化格局。
(二)智能化轉型:賦能全產業鏈場景升級
響應《指導意見》“推進能源裝備數字化智能化升級” 要求,以數字孿生、人工智能大模型為核心賦能裝備發展。加快油氣裝備智能制造標準體系研究,深化昆侖大模型在勘探開發、設備運維等場景的應用,推廣昆鴻智能物聯操作系統。突破智能感知與決策融合技術,搭建裝備全景感知網絡,實現工況與健康狀況精準預測。研發加油、巡檢、消防等系列機器人,結合具身智能技術提升復雜環境自主作業能力,推動智能鉆機、無人場站等裝備規模化應用,構建 “感知-規劃-決策-執行” 閉環智能體系。
(三)綠色化轉型:踐行全生命周期低碳理念
落實《指導意見》“促進能源裝備綠色高端發展” 部署,將綠色理念貫穿油氣新能源裝備裝備全生命周期。開展再制造標準體系研究,突破關鍵部件精準檢測、原位修復等技術,推動高價值部件延壽復用。布局二氧化碳捕集、驅油、封存技術裝備研發,參與新能源裝備梯級利用和回收體系建設,探索儲能電池規范回收路徑。通過綠色設計、綠色制造、循環利用的全鏈條管控,實現“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雙贏”,契合 “雙碳” 目標要求。
三、“三大改革”:激發體制機制活力,優化發展生態
《指導意見》要求“優化創新生態環境”,通過改革破解發展瓶頸。“三大改革” 聚焦組織、模式、機制三大關鍵,釋放產業發展內生動力。
(一)組織架構改革:重構價值創造體系
依據《指導意見》“激勵企業加大長期科技創新投入” 導向,推動組織架構從傳統 “橄欖型” 向 “啞鈴型” 轉變,聚焦 “微笑曲線” 兩端的研發設計與品牌服務。剝離非核心制造環節,充分共享社會優質資源,集中力量攻關核心技術與高端服務。建立跨部門、跨層級的協同決策機制,實現裝備研發、生產、應用、服務各環節高效銜接,提升對市場需求的響應速度。
(二)業務模式改革:深化服務型制造升級
響應《指導意見》“防范低價惡性競爭”“鼓勵服務型制造” 的要求,開展油氣裝備服務型制造標準體系研究。創新 “裝備租賃+全生命周期服務” 模式,推廣新產品轉固定資產租賃業務,減少試制庫存,降低用戶初期投入成本。以昆鴻物聯操作系統為底座,融合先進制造與生產性服務,構建覆蓋裝備設計、租賃、運維、再制造的數智化服務體系,推動產業從“規模驅動” 向 “價值創造” 轉型。
(三)運行機制改革:構建創新效能閉環
落實《指導意見》“優化創新產品招投標”、“探索創新聯合體靈活發包” 等政策,制定創新聯合體研發合作實施辦法,明確權責劃分與利益共享機制,確保協同攻關穩定可持續。建立“研發投入-成果轉化-效益產出” 的正向激勵機制,將創新成效與團隊考核緊密掛鉤,激發全員創新熱情。
四、“三大提升”:夯實價值創造支撐,增強綜合競爭力
《指導意見》從質量管理、標準建設、國際合作等方面提出系統要求,“三大提升” 全面對接政策部署,筑牢產業高質量發展支撐。
(一)精益管理水平提升:筑牢質量安全根基
緊扣《指導意見》“加強全面質量管理” 要求,建設完善國家石油測井裝備產業計量測試中心、石油管及裝備質量安全國家市場監管重點實驗室,推動油氣裝備中國認證認可。構建全員、全要素、全過程、全數據的“四全” 質量管理體系,研發應用新型質量控制工具與先進檢測技術,提高裝備可靠性與質量一致性。建立裝備質量追溯系統,實現從原材料到終端應用的全鏈條管控,守住質量安全底線。
(二)市場營銷水平提升:科技賦能市場拓展
踐行《指導意見》“有效保障高效智能能源勘探開發” 目標,以技術創新賦能市場營銷。組建 “技術+市場” 復合型團隊,針對不同區域油氣開發需求與新能源發展規劃,提供定制化裝備解決方案。依托高端裝備性能優勢,突出智能裝備在降本增效、低碳減排方面的價值,加強與國內外油氣企業、新能源項目的合作對接。利用“三首”采購綠色通道政策,擴大國產高端裝備市場份額。
(三)國際化經營水平提升:融入全球產業網絡
落實《指導意見》“深化國際開放合作” 部署,加強與共建 “一帶一路” 國家產業優勢互補,推動中俄等國家油氣裝備標準和實驗室互認。依托國際組織平臺,參與油氣新能源裝備國際標準制修訂,提升國際話語權。賦能 “鐵三角” 國際業務營運模式,推動高端鉆機、壓裂裝備等產品 “走出去”,同步輸出裝備運維、再制造等服務,拓展產業鏈國際布局,在開放合作中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。
“四三” 工程是中國石油踐行《指導意見》的實踐載體,通過 “三大補強” 破解創新短板、“三大轉型” 錨定升級方向、“三大改革” 激發內生動力、“三大提升” 夯實發展支撐,形成了 “政策引領-工程落地-生態優化” 的閉環。未來,隨著 “四三” 工程的深入實施,油氣新能源裝備產業將加速實現 “跟跑-并跑-領跑” 的跨越,為構建新型能源體系、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提供堅實裝備支撐。
(中國工程院院士,中國石油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執行董事、院長孫金聲)
文章來源:國家能源局

